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生活美好,我只留记忆

    信息发布者:快乐庄园
    2018-12-06 15:32:42    来源:原创   转载


    剧  院



    我还在上小学,这个剧院就建成了。立刻成了全乡老老少少茶余饭后围坐一团谝闲传时的主要内容,据说是整个县城最大的露天剧院,当然这个最的范围不太统一,还有说整个渭南地区的,总之每次说起,说的人自豪骄傲,听得人啧啧称赞,即便是这个话题已被说了听了很多次,但再一次提起就和第一次一样新奇,因为这个剧院,提升了自己作为这个乡里人的荣誉感。

    戏台在当时看来是相当气派的,从地面到房顶总有十几米的高,台基高约一米,前台表演区总有两百多平房,后台供演员们休息化妆的空间也有一百多平房,全是用水泥和青砖垒起,再用明晃晃的瓷砖装点,在当时瓷砖瓷片是一种豪华的象征,绝不是普通百姓家可以用得起的。以前乡村没有楼房,这戏台就算是整个街道里最高最气派的建筑。台下是水泥铸成的一条条长长的座位。剧院建成第一次邀请省上的剧团过来唱戏,因为幕布太小他们不得不回去重新换了一次。我们乡里人骄傲的说:他们以为咱们一个小乡下,会有多大的戏台,看看这次让他们开眼了吧。


    我们家有两个忠实的秦腔爱好者,外公和我妈。因此唱戏也是我们家最常说起的话题,人一多就聚在一起说戏说传奇,外公人缘广获得消息的来源也多,每次说起他都说的头头是道,我们听得津津有味,至于真假谁也不在乎。这个时候外婆总是一个人默默干活,她从不热衷这些,但是也不反对我们凑热闹,外婆总说:戏有什么说的,我经历过的事装在我肚子里,比哪个戏都曲折。当时对外婆这个态度总有点小小不满意,感觉有点扫兴,现在回想她的经历真是如她所说,她看透了这个世事却依然努力生活,她才是生活的智者。

    现在想想,我从小就对故事有一种油然的亲近感,喜欢凑热闹也喜欢看故事,再复杂的剧情我都能看明白也能猜到结尾。尤其其是那些痛彻心扉的悲剧,每次都会哭得泪水涟涟。在上小学三年级时,一个秋日雨天的下午,我一个人窝在家里一个小房间,就着昏暗的光线一口气读完贾平凹的沙地,心痛的就如自己亲身经历。孩子们基本都不喜欢看戏,我却总能看得全神贯注,那时全队也就两三家有电视,大概在六七岁的样子,每次看周仁回府,我都会在一群围着电视的人群中旁若无人的哭得上气不接下气,然后被人家一边哄着一边送回家里,虽然当时喜欢看戏,但是对秦腔的魅力却认识不够,直到以后,听了许多戏,都无法像秦腔那样让我从耳朵到心灵齐刷刷被打动,粗狂,悲凉,深厚而又哀婉,就像这片丘壑纵横的广阔土地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秦人。


    每年的七月十五是乡里传统的交流会,以前交通不发达,交流会就是许多农村孩子所见过的最大世面。之前因为历史原因交流会被中断了很多年,直至剧院建成,重启交流会这件事情就变得水到渠成了,尤其是第一次的交流会非常让人期待。农村生活单调,谁家吵架全队的人都会围观很久,更何况这样盛大的交流会还有唱大戏,实在是让人热情高涨,七月十五的会,至少从四五月份好像就开始议论纷纷了,最终请的好像是省喜剧研究院的。

    大人们热切议论着过交流会,孩子们在学校也讨论这个,每个人心里充满了热情,七月十五(农历)在大家的期盼下终于姗姗临近,这时暑气已消,夏天的农活也已告一段落,还没到秋收,暑假也到了尽头,为了迎接这一重大活动,几乎全乡总动员,乡政府周围的我们这四个村子是重中之重,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,各个村的村道也有专人打扫,犄角旮旯的垃圾都被清扫掉,各家各户都在收拾屋子准备迎接亲戚朋友们过来上会,这里要过大会唱大戏的消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遍十里八乡,我们这帮子孩子每天都魂不守舍,心情雀跃,有事没事就喜欢从街道这头走向那头,看看每一处的变化,只有在走的过程中才有参与其中的踏实,等到交流会开始的前一两天,剧团入住剧院,开始布置戏台,除了吃饭时间,我们基本都在剧院。无论如何七月十五来了。每天的日子都是彩色多变的。


    提前好几天,家家户户都会托人带话给自己的亲朋好友,邀请大家过来上会看大戏,虽然住宿不宽敞,但一切都会是精心准备,绝不会怠慢了来做客的亲戚朋友,出嫁的姑娘们这时都会回了娘家住上几天,有些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伙伴因为结婚离开村庄,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难得见上一面,或许就是几年不见一面,这次可都会回来,门口巷道见了也会互相打听,那谁谁来了吗,见了面都会坐下来热情的寒暄,互相谈论自己的近况。每家每户都会有重要的亲戚住了上会。第一年外婆专门让三姨夫骑了自行车把我家里的婆接过来住下看戏。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,每顿饭都是精心准备,每个人都会穿上最好最体面的衣服,村里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,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暂时被拋驻脑后,人们在尽心的享受这热闹轻松的时光。


    没菜了可以随时去会上买,会上有卖的各种日常用品,卖吃的搭了帐篷,炸油糕油条的,卖饺子包子的,早晨一醒来再也不用啃冷冰冰的馒头,跑到会上买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,灌上香喷喷的油泼辣子,几口就吃完了,完了还意犹未尽。这么好吃的东西从小到大就没有吃够过。吃完早饭,街上就慢慢热闹起来,摆摊的都出来了,卖菜的,卖干货的,卖布的,卖成衣的卖农具的,等等等等,所有需要的东西都有,甚至牲口,都被指派了不同的区域,录像厅的大喇叭想的震耳欲聋,用最通俗的语言预告即将上映的片子,电影因为是露天的只有晚上才会有,但会早早贴了海报出来,下午才会有喇叭想起,至于剧院的大戏,都是每日两次,中午晚上各一场,中午的戏都是一些折子戏。

    晚上的戏台下才是最热闹的,节气是初秋,家里大人下午还要下地干活,孩子们可以不去,我们家大姨在邻村三姨出嫁在本村,我妈又爱看戏,早早就干完家里的活,总要在外婆家住几天,过过看戏的瘾,因此这一时期家里所有孩子都凑在了一起,以我为首。我下午有时还要跟着大人下地干活,而一帮小的则吃完午饭早早就去戏台下边占座位。占座位完全是一项充满智慧与技术的活,有时还要考验定力,耐力,人脉一系列综合素质,戏台下就是一个小江湖,占好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别的孩子抢了地盘,委屈哭泣都没有用处,关键时刻需要大人出面协调。离戏院近就会沾光,大姨家离戏院也就五六十米的距离,因此总能抢得先机,大姨虽然对秦腔并不热心,但是她依然对家庭的公益事情非常投入认真,人力物力都全力提供。


    到了太阳在天边收起最后一抹余晖,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白天街道上的人们全都涌入电影院戏台下,这时戏台下是最热闹的,卖小吃的担着担子,或者摆个小摊,大家转来转去不为吃上一口就图一高兴,离得稍远的开了手扶拖拉机拉上一车人停在戏台下,老人们可能连车也不下就坐在车上,等到锣鼓敲起戏唱起,戏台下安静下来,大部分人们都开始专注看戏。也有小部分人有事没事喜欢起哄,戏台下的气氛契合着戏台上的剧情,或高兴或伤心,或悲愤或激昂,这里和外面的生活是隔离的,不用多想什么。等到戏台拉起帷幕,大戏收场,从熙熙攘攘的剧院走出,空气已经凉飕飕的,所有的喧闹都被外面的空气稀释,世界重归一片安宁,虫子在草丛低鸣,月亮高悬在深色的天空,散场回家的人们伴着月光赶路。等我们看戏的走到家里,推开虚掩的木门,外婆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等我们回家。


    这样热闹的日子让我内心充实,每天我都不舍的睡去,我总是希望会过的长一点,日子过得慢一些。可是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,交流会在喧嚣中走向寥落,各家的亲戚都回去了,日子重回之前的平淡,我默默的在街道上转来转去,在家里各个角落走过,想象他们曾经拥有的繁华,怅然若失。

    这样的期待与喜悦每年都会上演,直到我上了大学,毕业工作再也不能久居家中,见过更大的世面,生活比之前更加复杂,我也很久不再对交流会动心,我以为我走向了丰富,后来发现简单的热闹才是我的向往。


    生活原本美好,而我只留记忆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